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组织结构 协会领导 会员管理 会费管理 内设机构 廉政举报 联系我们
协会要闻 通知公告 培训通知 地方协会动态 行业专业委员会 采购信息公开 招商引资
发起人会员 副会长 副监事长 常务理事 理事会 监事会 普通会员 联系会员专区 上市公司动态
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一带一路 境外动态
法律法规 公司治理 ESG专栏 民营党建案例 专题活动 数字化转型案例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调研统计 > 正文

中国上市公司2024年经营业绩报告

来源:中国上市公司协会      发布时间:2025-05-12     字体大小 [ ]         【打印本页】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求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市公司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截至5月7日,除公告延迟披露公司外,沪、深、北三家证券交易所共5412[1]家上市公司公布2024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上市公司群体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扎实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以稳健经营应对风险挑战,以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发展质量和投资价值持续提升。


一、四分之三公司盈利,彰显企业发展韧性

2024年,全市场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98万亿元,第四季度营收同比[2]增长1.46%,环比增长8.11%,上市公司业绩边际向好,近六成公司实现营收正增长。实现净利润[3]5.22万亿元,4036家公司盈利,其中2194家公司盈利正增长,553家公司盈利增幅超100%。


剔除金融行业[4],实体上市公司全年实现营收62.89万亿元,净利润2.55万亿元。沪深300指数成分公司合计营收、净利润42.80、4.5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20%、4.04%。分板块看,创业板、科创板公司总体营收增速领先,沪深主板公司净利润指标继续保持韧性。


全市场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全年实现营收17.71万亿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3.76万亿元,中央国有控股公司表现突出,净利润增长4.63%。


竞争力和盈利质量方面,2024年实体上市公司整体销售净利率4.53%,净资产收益率(ROE)6.73%,中位数4.35%,现金流状况延续改善趋势,经营性现金流净额6.19万亿元,为净利润的2.17倍,净现比较2023年进一步提高,收现比(营业收现率)1.01。

全市场上市公司2024年实现增加值[5]19.82万亿元,占GDP的14.69%。实体上市公司增加值14.34万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提升超10%。上市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6]64.50万元/人,同比提升0.02%,是全社会数值的3.71倍。


二、重点行业亮点频现,展现市场竞争态势

19个门类行业中,7个行业营收正增长,16个行业实现盈利,5个行业净利润正增长。制造业次类行业全部实现盈利,其中6个行业营收正增长,1个行业净利润正增长。


2024年,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制造体系化相互促进、优势凸显,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蓬勃发展,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全年营收增长6.66%。受“两重两新”政策催化,多细分行业业绩增幅明显。


人工智能重塑商业生态。AI大模型重构生产生活方式,“智能制造”、“智辅诊疗”、“智慧交通”等应用不断深化,云计算行业增长态势明显,营收同比增幅16.19%。“人工智能+”激发算力需求,硬件升级成为企业的首要投资目标,定制化、国产化进程加速,芯片设计、集成电路产业重回景气周期,两产业营收、净利润增长均超19%。


先进制造赋能多极增长。绿色电力需求显著提升,水电、风电、核电行业上市公司营收均实现正增长,水电行业表现突出,营收、净利润分别增长8.99%、17.55%。人形机器人、3D打印、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高性能金属材料运用场景日益丰富,工业金属行业迎来快速发展,营收、净利润增长6.92%、29.22%。


医药创新步伐加速升级。受益于创新药审批加速等多项制度政策,医药领域迎来发展新机遇。医药研发创新活力显著提升,新药上市步伐加快,国际化布局取得积极进展,医疗器械领域补短板取得新突破,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创新药与医疗器械领域上市公司营收均取得正增长,其中创新药板块净利润增长13.31%。


消费复苏提振市场信心。各地以旧换新、国家补贴等政策陆续落地,有效激发终端消费活力。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首次突破50%,汽车零部件产业需求保持强劲,营收增长6.48%,净利润增长16.83%。家用电器营收、净利润分别增长5.62%、7.11%,消费电子行业营收、净利润分别增长20.89%、12.78%,消费需求品质化趋势凸显。出行旅游需求提振,旅游行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长15.8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收增长11.11%,净利润增长21.45%,航空运输业复苏超预期,行业整体扭亏为盈,三大航空亏损大幅收窄,水上运输业营收净利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线上线下消费热情回升,食品饮料、个护、化妆品等行业营收实现正增长,其中零食行业营收增56.06%、净利润增24.53%。金价上涨驱动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长5.66%。物流行业延续“多快好省”属性,五大快递公司营收增长11.69%、净利润增长22.69%。


金融服务实体能力提升。2024年是金融业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首个完整年度,金融机构持续提升服务科技创新和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的能力和水平。金融业上市公司全年营收9.09万亿元,净利润2.67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37%、10.34%。银行业资产质量保持稳健向好,六大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贷款投放额均有大幅提升,不良贷款率整体较上年有所下降。上市险企、券商业绩明显增长,其中五大上市险企全年净利润增长110%。


地产行业回暖转型提速。受益于供需两端稳楼市政策,房地产行业景气度边际改善。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第四季度营收环比提升123.74%,占全年营收的41.44%。行业分化格局下,低效产能加速出清,发展模式向“轻重平衡”战略转型,房产租赁行业净利增速6.78%,房地产中介服务大幅减亏,轻资产板块展现出更强的抗周期韧性。


三、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显成效

(一)科技创新融合产业发展

上市公司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产业创新的构建者,“双新融合”的实践者。2024年,上市公司全年研发投入合计1.8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近600亿元,继续保持连年持续增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全国研发经费的51.96%;公告研发人员共341.91万人,占员工人数的11.08%。


整体研发强度2.61%,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科创板11.84%。92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主要分布在计算机、医药生物、电子等科技领域。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创新研发主力军,研发投入占比近半。民营上市公司创新活力强劲,整体研发强度4.19%,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研发转化效率显著,上市公司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能源汽车超充技术取得新突破,多款创新药上市打破治疗空白,“AI+”多场景接续落地。研发创新有效驱动上市公司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相关产业公司整体业绩取得高增长。


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支持下,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步伐加快,带动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营收增长超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10%。


(二)可持续理念成公司共识

2024年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截至目前,2462家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7],发布比例较上年进一步提高。金融业以92.68%的发布率领先,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发布率超70%,A+H股公司发布率100%、沪深300指数成分公司发布率97%。

2024年,上市公司深入践行“双碳”战略,减排扩绿成效卓著。重点领域碳效持续优化,电力、钢铁等高能耗企业实现工艺革新,碳足迹评估体系日臻完善。节能降耗向纵深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广泛落地,金融工具创新推动产业向绿融合发展,彰显高质量发展底色。


(三)海外布局开拓发展空间

2024年上市公司出口业务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境外收入9.44万亿元,增长7.97%,占营收比重较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出口结构持续优化,产品“含新量”进一步提升,电气、电子及通讯,专用、通用及交通运输设备行业贡献境外收入4.42万亿元,增速10.13%,所占份额达46.87%。


外部环境急剧变化背景下,上市公司夯实业务根基,从容应对、前瞻布局,以“中国速度”锻造供应链优势,充分挖掘区域贸易机遇,积极构建欧亚非多元化市场。受益于“并购六条”政策,上市公司产能全球化进程加速,海外并购优质案例不断涌现,本地化生产与技术合作成为“出海”主旋律。


(四)共享发展成果惠及各方

2024年上市公司累计贡献税收4.54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5.96%;新增员工28.32万人,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2.25%;支付职工薪酬7.05万亿元,同比增加4.29%。

政策引导下,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意识进一步提升,分红与回购规模屡创新高,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全市场已有3751家上市公司公布或实施2024年经营年度现金分红方案[8],分红总额[9]近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平均股利支付率37.78%,1277家公司股利支付率超50%。盈利公司拟分派现金股利的比例提升至89.20%(剔除当年经营亏损仍坚持分红的情况),其中2093家公司连续5年现金分红。全市场265家公司现金分红金额超十亿,33家公司超百亿。年内实施季度或半年度分红的公司1013家,较上年实现大幅增长。

2024年,上市公司新增发布集中竞价交易回购计划1564单,新增拟回购金额2274亿元,14家公司拟回购金额超十亿。目前实际完成回购金额1408亿元。


四、公司结构持续优化,边际向好态势稳固

截至2025年4月底,全市场上市公司总数为5420家,其中主板3189家,创业板1380家、科创板586家、北交所265家。去年以来,新增上市公司137家,募集资金920.98亿元,其中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新上市100家,占比72.99%,募集资金562.55亿元,占比61.08%;退市公司64家,市场出清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市场上市公司总股本8.53万亿股,较2023年末新增358.65亿股。境内股份总市值84.86万亿元,增长9.17%,千亿以上市值公司增至119家,集中于金融、科技、消费等领域,百亿以上市值公司突破1516家。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近三成,市值份额达24.45%。2024年,全市场披露并购重组交易2100余单,交易金额1.16万亿元。全市场上市公司结构持续优化。


2025年一季报数据显示,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发展动能逐步释放。全市场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1.49万亿元,同比增长3.55%,环比89.71%。4084家公司一季度实现盈利,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


注:

[1]本文数据口径为截至2025年4月30日的上市公司(含B股),剔除延迟披露的8家公司,共5412家,统计时点为2025年5月7日10时;

[2]受新上市及退市公司等变动因素影响,统计范围每期发生变化,本文所述“同比”“环比”依可比口径计算;

[3]除销售净利率、净现比、增加值、股利支付率计算使用合并报表净利润外,本文其余净利润均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4]依据2023年5月21日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划分;

[5]上市公司增加值计算方法为“净利润+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折旧+支付的各项税费-收到的税费返还”;

[6]全员生产率计算方法为“上市公司增加值/上市公司年初年末公告的员工总数平均值”;

[7]指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外单独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可持续发展报告和ESG报告等;

[8]包括季度、半年度、年度及特别分红;

[9]按公司境内外全股本分红统计。

免责声明:本报告使用数据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采集整理,均来自wind金融终端、同花顺金融终端统计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仅对年报数据所作出客观陈述及独立分析意见,不构成对上市公司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的确认、承诺或保证,也不代表中上协立场或意见。

本报告任何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报告内容造成的投资损失或其它损失,协会不承担任何责任。任何机构或个人使用本文内容,即视为已完全知悉理解,并接受本声明全部内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