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组织结构 协会领导 会员管理 会费管理 内设机构 廉政举报 联系我们
协会要闻 通知公告 培训通知 地方协会动态 行业专业委员会 采购信息公开 收费信息公示 招商引资
发起人会员 副会长 副监事长 常务理事 理事会 监事会 普通会员 联系会员专区 上市公司动态
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一带一路 境外动态
法律法规 公司治理 ESG专栏 民营党建案例 专题活动 数字化转型案例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自律 > 专题活动 > 上市公司在行动 > 正文

专访中绿电董事长周现坤:“双轮”驱动深耕新能源赛道,多措并举提升市值管理效能丨我在“十四五”这五年 上市公司在行动

来源:中国上市公司协会      发布时间:2025-10-27     字体大小 [ ]         【打印本页】

2025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不断涌现,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为充分展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群像,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人民网、新华网、金融时报、中国日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中国基金报、新华财经、21 世纪经济报道等十一家合作媒体和抖音平台,开展“我在‘十四五’这五年 上市公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以图文和视频形式,报道“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成果成就。

2025090914311757399510485033513.png


专访中绿电董事长周现坤:“双轮”驱动深耕新能源赛道,多措并举提升市值管理效能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作为中国绿发旗下新能源专业管理平台,天津中绿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绿电”)自2021年底完成资产置换上市以来,在装机规模、经营业绩、技术研发等领域实现跨越式突破,不仅提前完成“十四五”发展目标,超额完成重组三年盈利承诺,今年更是以“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的举措彰显发展信心。

202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中绿电也在今年迎来新掌门人,今年5月,周现坤正式履新公司董事长。近期,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时报等媒体开展“我在‘十四五’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借此契机,周现坤接受了证券时报专访。

周现坤表示,“十四五”期间,公司新能源装机规模增长与盈利提升是规模效应、布局优化与科技赋能三重共振的结果。面对行业新发展阶段的变化,独特的产业协同能力和强化科技驱动发展的“双轮”驱动将是企业的两大差异化竞争优势。在资本运作方面,公司将结合资本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战略,择机开展股权再融资工作,在保障现有股东利益的基础上,为公司长远发展引入更多优质资源和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市值管理的综合效能。


一   资产置换成效显著 多举措提升市值管理效能

证券时报:资产置换上市以来,公司发展取得了哪些新进展?资本市场平台发挥了什么作用?

周现坤:自2021年底资产置换上市以来,公司主要取得三方面突破:一是资源获取成绩斐然,累计获取新疆大基地项目3230万千瓦;二是装机并网实现跨越,2024年新增装机1283.5万千瓦,在运装机规模同比增长228.52%,实现了由百万千瓦级向千万千瓦级的跨越。截至目前,公司在建运营装机规模增长超10倍,超3200万千瓦,提前且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三是经营业绩稳步提升,利润总额实现28%的复合增长,超额完成重组三年盈利承诺。

资本市场平台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4年我们完成非公开发行募资约18亿元,用于青海光伏和风电项目建设;成功发行绿色债券,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并通过完善治理结构和市值管理机制,提升市场认可度。

证券时报:公司近期推出“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组合拳是出于哪些考虑?后续还有哪些市值管理举措?

周现坤:这一举措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积极响应监管号召,自主增强分红意识,保障投资者的收益权。二是积极响应中小股东分红诉求,2025年中期分红获得21户反馈股东全部同意。三是公司市值管理的需要。公司对自身内在价值和发展潜力保持信心,但受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周期及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影响,股价较长时间内处于低位。公司希望通过实施现金分红和股份回购的组合拳,彰显公司发展信心,进一步维护股东的收益权,增强投资者信任感、满足感、幸福感,吸引更多投资者,有效维护公司股价和提升公司市值。

未来,公司将结合资本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战略,择机开展股权再融资工作,在保障现有股东利益的基础上,为公司长远发展引入更多优质资源和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市值管理的综合效能。


二   以产业协同筑壁垒 靠技术创新谋突破

证券时报:“十四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中绿电装机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公司2024年全年净利润首次站上10亿元台阶。随着电力市场化加速和行业竞争加剧,新能源行业整体面临业绩压力,对此公司改善财务表现的重点是什么?

周现坤:公司近年来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是装机规模扩大、投资布局优化和科技赋能逐步释放效应的体现。新能源行业在迎来黄金发展期的同时,消纳难题、系统稳定性挑战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等问题随之出现,需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和解决。

展望未来,公司改善财务表现将围绕“提质增效”与“新质生产力”两条主线:一是坚守新能源发电主业,持续提升项目开发、投资和运营质量,推动经营效益稳健增长;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挥控股股东科研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在新能源项目中的落地应用,不断锻造新的增长引擎。同时,公司也将统筹利用市值管理工具和资本市场手段,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兼顾投资者回报与企业长远发展,力求实现价值创造和财务稳健的双重目标。

证券时报:与同行业企业相比,中绿电在新能源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周现坤:除行业其他企业均提及的资金、人才、管理、合规等共性核心竞争因素外,我们差异化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独特的产业协同能力。依托控股股东中国绿发多元化的产业布局,我们创新探索“新能源+文旅”“新能源+酒店”等协同发展模式,与地方政府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有效提升了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资源获取能力。

二是强化技术驱动发展战略。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控股股东中国绿发的自同步电压源友好并网技术显著提升电网稳定性,入选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在公司甘肃干河口南北风电场完成示范应用。在储能领域,中国绿发联合开发的青海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填补了国内大规模长时储能相关技术空白,锂离子电容器储能项目也入选了“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此外,公司也在积极探索“AI+电力营销”“AI+投资决策”等管理提升工程,助力公司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


三   有序应对政策调整 储能降本路径清晰

证券时报: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目前各省正在陆续落地实施。“136号文”实施后,对公司在建和储备项目的建设有什么影响?

周现坤:“136号文”落地实施后,对新能源行业市场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我们需要提升自身的技术与竞争力,持续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度电成本,推动新能源从“政策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在新政策要求下,公司对新能源项目投资更加谨慎。针对在建项目,公司重新评估其投资收益,优化投资节奏和建设时序,在保障项目如期完成并网投产的同时,将风险保持在可控状态。针对拟建项目,加大可研论证力度,审慎研判送出消纳、上网电价等核心要素,确保项目投资收益满足内部收益要求。

证券时报:作为以新能源为主业的央企,公司多年来聚集力量进行新能源领域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且曾表示正持续加大在储能领域的研究、投入,全力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化。对于进一步降低储能技术的使用成本,公司有哪些考虑?

周现坤:当前,随着“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要求,公司在项目拓展过程中并未受到强制配置储能的约束,但从长期发展角度,公司始终高度重视储能业务布局,并已形成“在运+在建+新拓展”并行推进的格局。

具体来看,一是稳步推进示范项目落地,已在青海建成投运5万千瓦电化学储能项目,正在建设6万千瓦液态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积累了多种类型储能技术的应用经验;二是主动加大储能业务布局力度,2025年5月分别于内蒙古乌海、新疆若羌获取储能项目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50万千瓦/200万千瓦时;三是着力降低储能使用成本,依托股东方的产业协同优势,推动储能设备在规模化应用中的研发与集采,降低单位造价,同时加快液态压缩空气储能等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通过技术进步和运营优化提升效率,延长设备寿命,从而在全生命周期内摊薄成本。

总体来看,公司不仅把储能视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配套,更把其作为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抓手,未来将持续通过“规模化应用+技术进步+产业协同”三重路径,推动储能使用成本逐步下降。


(来源:证券时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