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组织结构 协会领导 会员管理 会费管理 内设机构 廉政举报 联系我们
协会要闻 通知公告 培训通知 地方协会动态 行业专业委员会 采购信息公开 收费信息公示 招商引资
发起人会员 副会长 副监事长 常务理事 理事会 监事会 普通会员 联系会员专区 上市公司动态
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一带一路 境外动态
法律法规 公司治理 ESG专栏 民营党建案例 专题活动 数字化转型案例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自律 > 专题活动 > 上市公司在行动 > 正文

从卫星遥感到“安愉食堂” 兴业银行于细微处书写“五篇大文章”丨我在“十四五”这五年 上市公司在行动

来源:中国上市公司协会      发布时间:2025-10-17     字体大小 [ ]         【打印本页】

2025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不断涌现,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为充分展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群像,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人民网、新华网、金融时报、中国日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中国基金报、新华财经、21 世纪经济报道等十一家合作媒体和抖音平台,开展“我在‘十四五’这五年 上市公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以图文和视频形式,报道“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成果成就。

2025090914311757399510485033513.png


从卫星遥感到“安愉食堂” 兴业银行于细微处书写“五篇大文章”

从田间地头卫星遥感监测的科技赋能,到光伏企业ESG挂钩贷款的绿色创新,再到社区养老食堂的温情服务……“十四五”期间,兴业银行以从严治行、专家办行、科技兴行为基本方略,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抓手,在服务国家战略与民生福祉的沃土中扎下坚实根基,结出累累硕果。

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新华财经等媒体开展“我在‘十四五’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多角度展现千行百业上市公司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的发展成果。记者采访了解到,2020年末至2025年上半年,兴业银行总资产跨越三个万亿台阶至10.61万亿元,贷款总额增长48.6%至5.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1.08%,全球银行业排名跃升至第14位,MSCI ESG评级达AAA级,成为唯一连续六年获境内银行业最高评级的银行。这份“十四五”答卷,印证了“根深方能叶茂”的发展真谛。


一   科技金融: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兴业加速度”

在福建医科大学的免疫治疗研究院,福州拓新天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正争分夺秒推进一款抗癌新药的研发。

2025101716141760688849003054678.png

图为兴业银行工作人员(左)在福州拓新天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调研 

2024年底,拓新天成正在进行B轮融资,并已经完成投资协议签署。“但是因投资款未到位,不少银行都处于观望状态,所以公司资金链十分紧绷,研发进度一再放缓。”拓新天成财务总监严积焕说。

兴业银行打破传统信贷逻辑,以“市场、产品、团队、投资背景”为核心评判点,深入调研企业,在企业研究推进的关键时刻给予其1000万元普惠科创贷款,并于2025年5月协助引入集团子公司兴业国信的可转债投资。目前,双方已在跨境金融结算、各币种现金管理、公私业务联动、产业资源引流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十四五”期间,兴业银行加快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持续提升科技金融战略高度,积极融入“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形成1个总行科技金融工作领导小组、20家科技金融重点分行、150家科技特色支行的“1+20+150”经营管理体系,织就一张广泛的科技金融服务网。

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科技金融客户达34.42万户,融资余额突破2.01万亿元。2021年末以来,科技金融项下贷款从2356亿元增至突破万亿元,增幅超300%,贷款质量保持较好水平。

兴业银行还创新推出“技术流”授信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产学研用金”融合,打造“科技金融”第四张名片。通过“技术流”授信评价体系,兴业银行今年上半年累计审批科技金融贷款金额4970.09亿元,投放金额2128.42亿元。

眼下,注册资本100亿元的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中,这将进一步发挥该行“商行+投行”优势,加快打造科技金融新名片,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   绿色金融:“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兴业银行在“两山”理念提出当年率先探索绿色金融业务,次年就推出国内首款节能减排贷款,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先行者。此后,植“绿”不辍19年,始终秉持“寓义于利”的发展理念,助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2025年一季度,兴业银行与科创板上市企业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签署ESG挂钩贷款协议,这是全国首单严格遵循《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13号——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4号-ESG指南》等监管要求设计的金融产品。

该产品创新性地将贷款利率与天合光能的环境绩效、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表现挂钩,不仅能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还引导企业将ESG管理转化为经济价值,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有益探索。

从“两山”理念到“绿色+产业”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兴业银行加快产品与服务创新实践,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持续拓宽绿色金融服务覆盖面,形成“集团多元产品+双碳服务专业产品+重点行业解决方案”三个层级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2021年末至2025年6月末,该行绿色金融客户从3.8万户增至8.65万户,增幅127.54%;绿色金融融资余额从1.39万亿元增至2.43万亿元,增幅75.12%;绿色贷款不良率0.57%,低于企金贷款平均水平,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为加强碳金融等前沿领域,形成更多金融创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该行聚焦降碳减污重点领域加大金融供给。2020年至2024年末,“降碳”领域绿色贷款占比从49.40%升至62.42%,绿色贷款、碳减排贷款规模位列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第1位,连续5年被中国银行业协会评为“绿色银行评价先进单位”。


三   普惠金融:卫星遥感与金融特派员的“乡村实验”

天上卫星,地上小麦,科技与农业,在杭州余杭的乡村发生了奇妙碰撞。

山行(浙江)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全省各地共拥有12000亩用地,地块遍布全省7个地市。统筹规划庞大的基地资源,让农产资源变成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是兴业银行杭州分行金融特派员去年完成的一个“小目标”。

“这是我们落地的首笔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农业种植2.0监测方案,企业一共获得了1000万元普惠小微流动性贷款。”金融特派员带来的全新融资视角,将政府部门数据、行业信息与遥感影像深度融合,提升农作物资产评估与风险预警效率,为传统农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提供了有效帮助。

2025101716151760688910533028970.png

图为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农业种植2.0监测方案页面展示

这则“贷款用卫星”的鲜活案例,正是兴业银行推进金融与科技融合、激发创新协同效应的生动缩影。该行正以金融特派员为“友”、以物联网为“手”、以卫星为“眼”,打通金融下乡“最后一公里”,相继推出卫星遥感应用平台、生物资产监管平台等乡村振兴服务新模式。2021年末至2025年6月末,该行普惠金融项下贷款从超2987亿元增至超5849亿元,增幅95.81%,涉农贷款增至近5400亿元。

此外,得益于兴业银行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小微企业也插上了“数字翅膀”。其中,“兴业普惠”数字化平台成为兴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主阵地,主动搭建或融入各类场景,直接、高频地触达小微企业,送来金融“及时雨”,截至2025年7月末,“兴业普惠”平台累计解决融资需求金额超4500亿元。


四   养老金融:从“一顿热饭”到“银发经济”的温暖实践

在四川绵阳,85岁的赵爷爷每天正午时分都会收到印有兴业银行logo的“爱心便当”。2024年以来,兴业银行已与绵阳市5家社区食堂携手共建全行首批“安愉食堂”社区餐厅,针对70岁以上就餐老人予以餐费折扣,针对90岁以上的就餐老人每日减免一次餐费,并为行动不便的居家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从“大锅饭”到“小灶菜”、从“批量化”到“定制化”,兴业银行以“金融+社区”的创新,将养老金融服务延伸至家门巷口。

2025101716151760688944380084068.jpg

图为兴业银行与成都市郫都区未来城社区食堂共建的“安愉食堂”社区餐厅

与此同时,兴业银行在养老产业金融领域持续发力。今年5月,该行向四川省南充市某养老服务公司发放全国首单养老床位使用率挂钩贷款,通过“利率-床位使用率”动态调节机制,引导养老服务公司提升运营水平和综合服务质量,支持区域集中养老服务快速发展。截至2025年6月末,兴业银行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达13.30亿元。

这些创新实践正是兴业银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生动写照。面对银发经济发展新机遇,该行立足自身优势,推动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板块融合发展,通过多元化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底,兴业银行正式发布《养老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通过研究赋能,助力我国金融机构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更好服务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60周岁及以上客户超1000万户,综合金融资产超1.11万亿元;个人养老金开户数719.14万户,排名同业前列。


五   数字金融:“兴业普惠”与AI的“双向奔赴”

“数字福建”催生“数字兴业”,“数字中国”提速“智慧兴业”。“十四五”期间,兴业银行紧随数字化发展浪潮,经历了从“砸锅卖铁也要办科技”到“数字化转型是生死存亡之战”的理念嬗变。

近年来,兴业银行全面提速数字化转型,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加大科技资源投入,不断夯实科技底座、深化场景生态建设、健全数字运营体系,持续做好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从建设期加快进入收获期。“十四五”时期,该行科技队伍从2000多人快速增长到近8000人,科技资源投入从每年40多亿元增长到80多亿元,为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金融作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发展的基石和底座,有力地支撑着各领域金融业务的创新与拓展。在科技金融方面,兴业银行依托“数据+模型+系统”技术持续迭代“技术流”授信评价体系,今年上半年通过“技术流”累计审批金额4970.09亿元,投放金额2128.42亿元。在绿色金融方面,依托自主研发的双碳管理平台,为超4.9万户企业、518.72万户个人提供碳账户服务,为碳金融创新、碳资产交易提供有效支撑。在普惠金融方面,“智慧市场系统”已在超250家专业市场上线,对接专业市场超400家,全场景融资余额超340亿元。在养老金融方面,进一步畅通线上服务渠道,推动数字化养老规划,丰富老年教育、文旅消费、社交活动等方面的金融供给。

在当前数字化浪潮中,兴业银行已将智能化转型作为数字化转型下半场,部署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进“数据要素×”,一体打好系统研发提速的“敏捷之战”和客户体验提升的“体验之战”,加快从“数字兴业”迈向“智慧兴业”。


(来源:新华财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