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组织结构 协会领导 会员管理 会费管理 内设机构 廉政举报 联系我们
协会要闻 通知公告 培训通知 地方协会动态 行业专业委员会 采购信息公开 收费信息公示 招商引资
发起人会员 副会长 副监事长 常务理事 理事会 监事会 普通会员 联系会员专区 上市公司动态
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一带一路 境外动态
法律法规 公司治理 ESG专栏 民营党建案例 专题活动 数字化转型案例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自律 > 专题活动 > 上市公司在行动 > 正文

五年营收翻两番!佐力药业如何踩准中医药国家战略“鼓点”?丨我在“十四五”这五年 上市公司在行动

来源:中国上市公司协会      发布时间:2025-09-25     字体大小 [ ]         【打印本页】

2025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不断涌现,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为充分展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群像,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人民网、新华网、金融时报、中国日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中国基金报、新华财经、21 世纪经济报道等十一家合作媒体和抖音平台,开展“我在‘十四五’这五年 上市公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以图文和视频形式,报道“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成果成就。

2025090914311757399510485033513.png


五年营收翻两番!佐力药业如何踩准中医药国家战略“鼓点”?

“‘十四五’这五年,不是佐力药业‘单打独斗’的五年,而是我们踩着国家中医药发展、健康中国建设的‘鼓点’,跟着行业创新升级、数智转型的‘节奏’,一步步把企业发展融入宏观大势的五年。”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佐力药业”)董事长俞有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说道。

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时报等媒体开展“我在‘十四五’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旨在通过挖掘企业发展故事,展现上市公司如何紧跟国家战略、融入行业浪潮,在时代大势中实现成长突破。从2010年总资产3亿元到2024年近40亿元,从单一乌灵胶囊到“一体两翼”战略落地,从2019年公司营收9.11亿元到2024年的25.78亿元,佐力药业的“十四五”轨迹,既是一家中药企业的成长史,也折射出中国中药行业在政策红利、科技赋能、资本助力下的转型图景。

13.png

(佐力药业董事长俞有强 受访对象供图)


从“一款药”到“一类需求”的战略延伸

证券时报:“十四五”期间,中医药行业迎来政策红利与市场扩容的双重机遇。佐力药业提出“紧握时代的‘时’与‘势’”,具体而言,你们是如何判断并抓住这些行业机遇的?

俞有强:中药企业要想走得远,不能只盯着“一款药”,得盯着“一类需求”。国家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核心是让中医药“活”起来,既要守得住经典,也要接得住现代健康需求。

2014年控股青海珠峰,把冬虫夏草发酵制剂百令片纳入体系,是因为看到药用真菌在慢病调理、免疫提升领域的潜力,这是“一体”(核心药用真菌业务)的延伸;2015年收购百草中药饮片,2017年推出中药配方颗粒,是瞄准了“慢病及健康管理”的民生需求,这是“两翼”(中药饮片、配方颗粒)的落地。

到了“十四五”,参股科济药业登陆港股,是公司2016年锚定大健康发展战略迈入精准医疗领域重要探索的阶段性收获;和凌意生物合作神经领域创新药,是看到老龄化背景下帕金森症的医疗缺口;今年和浙江大学共建“智赋食药联合研发中心”,用AI挖掘乌灵菌的健康价值,更是因为现代消费者需要“更精准、更多元”的大健康产品。从治病到保健,从药品到食药同源产品,这正是行业从“药品导向”转向“需求导向”的趋势。

现在我们有五家全资子公司、一家控股子公司,各自在药用真菌、中药饮片、创新药领域有细分优势,再也不是当年“靠一款乌灵胶囊吃饭”的状态。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仅仅深耕院内市场,今年还提出了“一路向C”战略升级,一手抓OTC(非处方药),依托院内形成的品牌优势,更深度地渗透连锁药店渠道,全力拓展互联网电商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布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手抓功能性健康食品,以乌灵菌的二次开发为起点,探索大消费新赛道。

证券时报:中药行业常被提及“传承易、创新难”,“十四五”期间国家也反复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佐力药业是如何破解“创新难”的?这对行业创新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

俞有强:中药创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老树发新芽”。很多企业觉得创新难,难在把传统优势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我们的思路很明确,聚焦核心、循序渐进,坚持“立项一批、临床一批、上市一批”,不搞“撒胡椒面”式的研发。

“十四五”期间,我们深耕优势领域,把研发重点放在了“新药研发”和“核心产品二次开发”上。更重要的是,我们不闭门造车,国家鼓励“产学研用结合”,我们就主动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能上市的产品。比如这次和浙大合作AI研发,就是想借力引智,把乌灵菌的成分研究得更透,转化成老百姓能用的功能性食品。对中药行业来说,创新不一定是“全新的药”,把经典产品做深、把技术标准做高、把成果转化做通,也是一条可行的路。

证券时报:“新质生产力”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热词,中药行业作为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佐力药业2022年通过再融资募集9.1亿元,用于智能基地、数字化运营系统等建设,这一投入带来了哪些改变?对行业转型有何参考意义?

俞有强:中药行业的“新质生产力”,首先要解决“标准化”和“效率”的问题。过去中药生产靠“经验”,现在要靠“数据”,这就是我们做数字化、智能化的初衷。

2022年9.1亿元的再融资,我们一部分投在智能化中药生产基地,建了数字化车间,通过数智化,生产线上的温度、湿度、发酵时间都能实时监控,产品质量波动更小;一部分投在数字化运营决策系统,覆盖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质量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不断优化流程管理,推动信息共享、数据协同,改善质量和提高效率。举个例子,以前我们生产药品,批次间的质量检验要花好几天,现在靠智能系统,几个小时就能出结果,效率提升了不止一倍。

对中药行业来说,数字化转型不是“面子工程”,而是“生存工程”。消费者要“放心药”,就需要标准化生产;企业要“降成本、提效率”,就需要智能化管理。佐力药业的尝试证明,传统中药企业只要找对方向,也能靠数字化培育新质生产力,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


二  平衡股东回报与社会担当

证券时报:作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十四五”期间佐力药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很亮眼,比如连续两年信息披露获评A级、近三年现金分红比例超70%、2025年还发布了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您如何看待“企业发展”与“股东回报”的关系?这对中药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有什么启示?

俞有强:上市公司的核心是“信任”,股东把钱交给我们,我们既要把企业做好,也要让股东分享成果。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十四五”期间,我们在资本市场做了三件事。第一,把业绩做扎实。聚焦主业,提升盈利能力,这是股东回报的基础——如果企业不赚钱,谈回报就是空话。第二,把治理做规范。信息披露获评A级,靠的是我们严格按照《证券法》《公司法》来做,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信息,让所有股东都能公平获取信息。第三,把回报做稳定。我们自上市以来就坚持现金分红,近三年比例超70%,累计分红超10亿元;今年发布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就是想给股东一个“定心丸”——佐力药业不会只追求短期利益,而是要和股东长期共赢。

另外,我们2024年还回购了1489.5万股,用于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利益绑在一起。对中药上市公司来说,市值管理不是“炒概念”,而是“做实事”:业绩是根本,规范是保障,回报是责任。只有把这三件事做好,才能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才能让市值真正反映企业的价值。

证券时报:“健康中国”战略不仅要求企业提供优质产品,也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您认为中药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如何与“共同富裕”“健康中国”等宏观目标结合?

俞有强:中药企业的使命,本身就和“健康”“责任”绑在一起——我们的使命是“辅佐人类身体健康,致力祖国医药发展”,这不仅是做生意,更是做事业。

在“健康中国”方面,我们聚焦慢病管理和健康科普:“世界睡眠日”普及睡眠健康知识,“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关注老年健康,“世界高血压日”推广联合用药观念,这些都是想让中医药理念融入老百姓的日常健康管理,这和国家“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是一致的。

在“共同富裕”方面,我们觉得企业不能只自己发展,还要带动身边的人。湖州是我们的根,作为民政福利企业,我们建了“浙江省五星级残疾人之家”,为残疾员工提供适宜的岗位和完善的福利——“庇护一人、解放一家、稳定一方”,这不是一句空话,是我们实实在在在做的事。现在公司被评为“浙江省助残爱心企业”,这比任何商业荣誉都让我们自豪。

对中药企业来说,社会责任不是“附加题”,而是“必修课”。我们的产品是“健康”,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份“健康”传递给更多人,让企业发展融入社会进步,这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证券时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